最高法院院长周强:建立联合信用惩戒系统 挤压失信被执行人生存空间

2018-01-18 10:22:27来源: 法制晚报作者:于忠洋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于忠洋 实习记者粟裕)两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向执行难全面宣战,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今天下午,最高法召开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座谈会,并以成果展的形式集中展现2016年以来人民法院在切实破解执行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959万例。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切实解决执行难,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解决执行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2016年4月,召开了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暨执行案款清理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发布了《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对执行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了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总体目标、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

  出台20余文件规范执行 数量与前20年出台总数相当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参观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成果展时指出,“人民法院作为基本解决执行难责任主体,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刀刃向内,狠抓执行规范化建设,坚决消除执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近三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累计出台了20多个涉及执行工作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其数量与前20年出台的总数相当,仅2016年一年就出台近10个重要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有效填补了规则空白。同时,还对现行的执行规范进行梳理,形成了覆盖各重要节点的执行办案规范1000条和办案指引200条,进一步明确执行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转变执行作风、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活动期间,全国法院共补录历年旧案和体外循环案件170余万件,对已录入案件信息管理系统中的1172余万件案件和未录入系统的483余万件案件共计1655余万件执行案件信息逐一进行了排查、更正,长期困绕执行工作的案件底数不清、信息失实、难以反映执行工作真实情况的现象大为改观,为加强执行管理和提升规范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 破解查人找物难

  “查人找物难”是执行难的第一难。传统模式下,执行人员需要到银行、土地、房产等部门“登门临柜”,实地查控财产,效率低下,如果遇到不协助执行的问题和其他状况,很难完成查询任务,查控财产覆盖面也很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2014年底,通过探索信息化时代查人找物的新模式,最高法院正式开通“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该系统现已实现对多种财产形式的“一网打尽”。查控范围从当初的20家银行、仅能查询存款信息一类信息,发展为与3700多家银行,以及公安部、交通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单位实现联网,可以查询到被执行人全国范围内的存款、车辆、证券、网络资金、理财产品、个人对外投资等15类20项信息。全国所有的法院都能使用该系统对承办的案件进行网络查控。

  目前,全国法院利用网络查控系统共查询案件3440万件、冻结存款1800.95亿元,查询到车辆3100.14万辆、证券522.09亿股、渔船和船舶36.3万余艘、互联网银行存款超过32.59亿元。这个数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实践证明,最高法院“总对总”查控系统大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执行到位金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6年全国法院执行到位金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上升54%,更多的“真金白银”装到了胜诉当事人的口袋里。

  网络拍卖解决财产变现难题 违法违纪实现“零投诉”

  当前,在法院查控到的所有财产中,存款形式只占40%,其余的都需要通过评估、拍卖等方式变现后才能向当事人支付。传统拍卖,不仅成本高、成交率低、溢价率低,还有围标串标、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弊端。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浙江高院从2012年开始,率先推行通过淘宝网进行网络拍卖,迅速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最高法院在总结浙江、重庆等地实践的基础上,专门出台网拍司法解释,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

  为防止各地自选平台可能出现的监管混乱和廉政风险问题,最高法院还制定司法解释,建立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名单库制度,在全国确定有五家网站纳入网拍名单库,并研发上线了全国统一的网拍工作软件,实现了动态管理。

  以淘宝网一家网站为例,从开展网络司法拍卖至今,共计拍卖74万次,拍卖标的物43万件,成交额5700亿元,平均成交率达到92.7%,溢价率达到59.7%,为当事人免除佣金达170亿元。

  实践证明,网络司法拍卖是实现各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机制,既能加快财产处置效率,又能有效去除权力寻租空间,彻底斩断不法利益链条。以浙江、江苏等省份为例,网拍运行至今,违法违纪实现“零投诉”。

  联合失信惩戒大格局 限制近千万人次购飞机票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登记机制还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仍不健全,实践中,当事人往往规避抗拒执行、转移隐匿财产。为此,人民法院推出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黑名单”制度,与有关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信用惩戒,通过执行联动,形成惩戒合力,让失信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迫使其主动履行义务。

  2013年,最高法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建立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2014年初,最高法联合中央文明办等八部门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开始对失信人实施联合惩戒,联合惩戒工作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限制失信人高消费,主要是限制出行。

  为进一步扩大联合惩戒范围,经过多次沟通,最高法与国家发改委等44家单位签署了《备忘录》,实现了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多层面限制。

  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发布失信959万例,限制购买飞机票936万人次,限制购买高铁动车票367万人次。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人民法院要以深化执行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推动解决执行难工作向纵深发展,坚决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服务